今天社工媽媽替K2小女兒檢查中文功課。皮膚的「皮」字,看上去有兩個字有少許筆劃斜了。我隨即笑著說:「你自己完成了功課,非常好呀!過來看看這兩個字,可以如何改善一下?」細女立即回應:「媽媽,寫得好便可以了,是不需要「超好」的!」
這個小女兒提醒了我屬於自己的一些規條。在家庭治療理論「The Satir Model」中,規條是從學習而來的一些期待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應該如何」…… 當中通常包括了一些詞彙,如「一定要…」、「一定唔會…」等。這些詞彙都會對情緒經驗和互動做成限制。正如我會認為事情一定要做得好,寫字一定要寫得整齊, 每個家庭都有些規條,有的可以明言、有的未能直接說出來。規條可以使家庭系統保持規律,不過亦有些家規會使家庭功能失衡,要小心留意。
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,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,對人對己的期待也會有所不同。各位家長,不妨也想想自己有什麼規條,正影響著我們如何對待孩子?再想想它們是不是都有必要,還是可以放寬一下,以致我們可以和孩子有更好的溝通和互動呢?
後記:我沒有再叫女兒重寫了。我最後也認同,其實寫得好便足夠了,是不需要「超好」的。
參考資料:Satir,V., Banmen,J., Gerber,J., & Gomori,M. (1991) The Satir Model: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. Palo Alto, CA: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.
Comentarios